Solar System

Welcome to Mars. More functions to be continued. Please contact 358528533@qq.com for further communication.


  • 首页

  • 归档

你都如何回忆我 带着笑或是很沉默

发表于 2017-05-28

取题目的时候,突然脑子里冒出来这句歌词。那么,就以此为题吧。

你都如何回忆我 带着笑或是很沉默 这些年来 有没有人能让你不寂寞
后来 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 可惜你早已远去 消失在人海
后来 终于在眼泪中明白 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再
——《后来》

最近过得不好不坏。

刚刚结束了我浙120周年校庆,热闹非凡的,炫酷无比的,无上荣光的,让我这2017届毕业生其中之一的人倍感光荣和具有特殊意义。

我说我是一个非常注重生活仪式感的人,也是非常希望自己可以经历人生中多种多样的体验,感受不一样的人生的人。所以,对于这样重要的事件,自然也是想尽可能多地参与其中,包括对于今年的毕业,也想过很多种方式来跟自己的学生时代告别,正式地郑重地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当然,像爱情这样的事情还是没办法预设,所以,其实能把恋爱都排进to do list的,也是蛮难达成的目标吧。

越来越习惯一个人,也很享受独处的时光。一个人的时候刷剧,看综艺,看书,一个人去看展,看电影,逛超市,倒也不在乎别人怎么看。越来越少的时候想去依赖某个人,或者找别人打发时间。明知道自己这样的状态不太对,却也懒得改变。很害怕被人看穿,或者被人控制。常以自我为中心,极少为他人考虑。

讨厌这样的自己,也很渴望改变。

之前追我的男生大概终于是放弃了吧,我觉得可能更多原因在于我自己,而非他。我觉得他很优秀,也很温柔和体贴(在初期的时候),确实是自己不够坦率也不够放得开,心里一直有一个魔障,困住了自己也伤害了他。

不用说对不起,也说不上感谢。只是觉得有这样的人愿意在你失落难过绝望的时候听你吐槽发牢骚,就已经是馈赠了。从来不去要求别人为自己做什么,也很少主动求助。因为一直以来都很独立要强,倒也忘记了应该怎么样向别人求助——所以我从来就不会撒娇。这可能和自己从小就被放养有关吧。

很小的时候就被送进托儿所,因为家里长辈都忙工作于是没人管我。再后来,从幼儿园开始一直是以“大姐姐”和“小老师”的形象在学校生活;小学的时候一直担任班长和课代表,帮着老师做各种事情;到了初中,还担任过学生会主席;一直到高中,才终于从“官场”中退出,过上了自己无忧无虑的生活,应该说是终于开始专心念书,享受自己的兴趣爱好的时候。所以,在高中的时候,开始看韩剧、听歌、写博客,还有做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开始思考除了做一个好学生和乖乖女之外的自己还能做点什么。

我的叛逆期大概就是从高中开始的吧。

扯得好像有点远了。

在那天晚上之后,我们再没聊过天,也没什么交集。因为我真的很生气,也很怀疑他对我的心意。但其实如今想来,可能还是自己太过多心多疑,太不容易打开心门,给予对方足够的信任和尊重吧。 可能我是个心很软的人,生气起来很快但消气也快。可能嘴巴上有时候说得难听了点,但内心还是有脆弱和柔软的部分。我常常希望自己不要放弃善良的品质,我也不知道这种品质在当下这个时代到底还算不算一种好品质。 可能有人会觉得,善良换种说法就是蠢呗。那么,我也接受自己有这么一部分蠢的品质。 因为活得太聪明真的很累。

关于我们的未来,依然有太多不确定,太多没把握,太多未完成。如果做好当下的每一个选择,是否就能得到一个灿烂的明天呢?其实谁也说不好。 因为这个时代变化实在太快太多了。

不希望自己活得太阴暗。希望自己成为像太阳那样。同时希望保持一定程度上的纯真和坦率,没必要隐藏或矫饰什么,做真实的自己。

愿吾侪心存薪胆,志切渡江

发表于 2017-05-02

《弦歌声里》
山苍苍,水汤汤,江湖襟带,阡陌相望。
北峙坎、赭,西绕钱塘,立马萧然山上。
治学毛奇龄,讨贼葛云飞,一代武德与文光。
弦歌声里,愿吾侪心存薪胆,志切渡江。
——浙江省萧山中学校歌

在写我的大学之前,想先写写我的高中。可是一开始写就陷入僵局,就和冰心曾说过的那样,“最沉默的时刻,应该是提笔之后,下笔之前”。

高中毕业整整快四年,这期间回去的次数不多,也确实不好意思说现在的萧山中学是怎么怎么样了。只能凭借我记忆的碎片,以及印象最深刻的事件,来怀念一下我的母校了。

开头引用的正是我大帝中(因为我校人自然有种傲气于是戏称“萧中”为“帝中”)的校歌,虽然我好像只在入校第一天在学生手册的封面内页上看到过,而且不太记得旋律了——因为真的没怎么放也不怎么唱啊。上了大学之后,偶然某一天才发现原来我高中的校歌也如此的有文化底蕴!

既然说到校歌了,那必然要说说 校徽 和 校服 了。我帝中有校徽吗?好像有的吧。嗯应该有的吧。是有的吧!反正就算有现在我也不知道放哪里去了。至于校服,我倒是应该还能翻出来。我们的校服一共有四套,长袖长裤的两套,短袖短裤的两套——可以说是比较丑的了,虽然我觉得之后几届有几件的配色比我们那一届的还要奇特。可是最近几年不是有中国学生校服改革吗?都走日韩风了啊! 由于我校风气相对比较自由,所以没有强制性要求每天穿校服,基本只有运动会和重要集会的时候才会要求穿。 有规定每周一穿吗?记不清了=。=

因为我是保送到我帝中的,所以在中考前的几个月就提前到高中上课了。那时候的我们被称为“新高一AB班”,分两个班,上的课是一些比之后正式入学后的课程更有趣一点的拓展课程——那时候语文老师给我们讲徐志摩的风流往事,讲民国时候的爱恨情仇,讲诗经讲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英语老师给我们上的是新概念英语,非常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还有用英文做展示什么的;理科类的老师我还真有点不记得他们以怎么样的形式激发了我们对于高中知识的兴趣了(我这种理科钝感力后来竟然没选文科也是服了)。那段时候应该是我从上学以来过得最开心的日子了吧,因为没有升学的压力,也第一次体验住校,和室友们一起愉快地玩乐,和一群人一起上晚自习、认真做题也有小声讲话,和我同桌边唱歌边听老师讲课——她是个超级豪爽又帅气的女生哦!而且长得很美!那个时候我的体重也是迄今为止最重的一段时期了。可见日子过得有多滋润和潇洒了。

突然觉得按这个节奏写下去的话可能能写成长篇文章了,所以只能言简意赅地来表示一下我对母校的感恩和对高中生活的怀念了。接下来只写关于“我的高中”而不涉及“我的高中同学”。

写几个我印象最深的吧。

食堂 我念书的时候有三个食堂,二食堂的大鸡腿非常有名。三食堂比较干净整洁,因为是新建的。一食堂的特色是晚饭会供应砂锅以及其他小吃,而且比较大,座位比较多。四食堂好像从我刚入学时就说在建了可等我毕业的时候还没有建好。

图书馆 我对帝中的图书馆的感受不深,因为那时候还很少去学校图书馆借书看,也基本不去自习。帝中图书馆不是很大,但好像也有三层?记忆中借过一本海子的诗集来看过。

田径场 是我们晨跑、开运动会、每周集会都会去的地方。当然也是我和朋友们饭后散步聊天谈心的去处之一。

香樟树 每到一年中的某个时候,校园里那条最宽阔的马路两旁的香樟树就会散发出独特的香味。晚自习下课从教室回寝室的路上,广播里会放一些好听的流行歌曲,如果有风的话就会听到唰唰的香樟树树叶的摇曳声音。

还有啥啊?我竟然写不下去了。

王婆小吃 哦对了,这家在我帝中对面的小吃店,一定也留在我们很多人的高中回忆中。强烈推荐里面的花生炸酱面、虾肉馄饨、牛肉粉丝和小笼包!不知道现在还在不在啊。

真的想不起来我还要写什么了,就先这样吧。也许未完待续。

为了什么而工作

发表于 2017-05-01

上一次看《重版出来》是在去年暑假,当时正在准备法硕的考试——虽然后来因为一些原因没有再继续了。但是,当时,确实也被这部剧的热血和鸡汤所打动。尤其是每一集的最后,主题曲《エコー》响起来的时候,真是忍不住要哭了。

里面的每一个角色,都很独特,有着自己的性格、理想和目标,也有着自己的痛苦、不甘和褪变。

小熊
黑木华饰演的女主角。原来是一个柔道选手,后来因为比赛失败受了伤,就决定不再继续了。于是她来到了杂志社应聘,想当一名漫画编辑。在面试现场为了保护大家给假扮为清洁工的社长来了个过肩摔,可没想到就因为这样意外地成功进入了公司。在进入公司后,小熊一直充满了元气和力量,把柔道上的精神“精力善用,自他共荣”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 最大限度地运用好自己的力量,品行端正,尊重和感谢他人。如果双方能够互相信赖就可以共生共存。 在她身上,看到了一个职场新人的冲劲和力量,凭着对漫画的热爱,对编辑这份工作的赤诚,还有想要和漫画家一起努力共同前进的信念。

幽灵先生

-你都当了多少年的销售了?你讨厌销售吗?人生没有什么事情是徒劳的。
-其实我原本的志愿是信息杂志的编辑部。
-你想在信息杂志做什么?你想要向谁做出怎么样的企划,想要传达什么,要怎么传达?
-你突然这么问我……
-要是你不清楚现在所处的位置,你哪都去不了。

虽然我们卖的是书本,但是我们的对象是人。

加油。如果现在不努力的话,就只能一辈子当幽灵了。

这些是销售部负责人对小泉先生,即上述提到的“幽灵先生”所讲的话。小泉先生干漫画销售好多年,一直不见升职,业绩也没有上提,日子过得浑浑噩噩,对自己的工作更加提不起劲。后来,在小熊的影响下,幽灵先生渐渐地有了活力,开始对销售这份工作有自己的想法和计划,并且善于提出策划并主动又努力地完成目标了。

爱吃泡面以及穿印有食物图案T恤的胖子(因为真的不记得名字了= =)

编辑真的是份幸福的工作,可以成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的头号读者,是连接作家和读者的桥梁。

和小熊一起吃拉面时候对话中出现的。我觉得他是个很可爱的人啊,而且当饭友的话一定很棒。

五百旗头(是叫这个名吧?总是发型挺特别的)

在剧中他是小熊的偶像和榜样。的确,他是个非常睿智和优秀的前辈。他以兴都馆的创始人为榜样,一直学习和践行他的“运气会积累,日行善事,总有好报”的精神,是个十足的好人。
他曾说:

工资是读者给的。

以及创始人看过的书里的一段诗歌:

不惧迅雨,不畏疾风,不避寒冬与酷暑。吾有强壮身体,不贪欲,不动怒,时常静处自乐。 日食半升粗米,配以豆浆与少许蔬菜。世上诸事,置之度外;细体察看,铭记于心。草原松林旷野,居于茅舍屋中。东有病疾孩童,送药治病;西有疲累老妇,背稻助耕;南有将逝之人,慰藉安神;北有口角斗殴,息事宁人。逢旱落泪,冷夏忧心。世人称吾愚昧,不受赞誉,亦不受苦,即是如此,我愿为之。

毁人安井
其实这是一个具有悲剧色彩的角色。刚入职场的时候同样带着满腔热情,然而却被现实无情地打击。于是变得势利、物质和不再对工作投入,更多地注重家庭,只看重销量和名气而不在乎漫画本身的质量——所以被称为“毁人安井”,会毁掉一些新人漫画家。
在剧中,和田总编对安井表示感谢的时候说,正因为有他的稳赚不赔,才有其他作品可以尝试冒险的机会——所以,很大程度上,安井是牺牲了自己的梦想而来成全了别人和大局。

老漫画家三藏山

好好看看这个世界,世间到处都充斥着玩乐。在规定的预算里尽最大限度,做最好最棒的工作。要常问自己,自己的工作,是否把引以为豪的东西传达给世人。

制作作品就是不断地窥视自己的内心,无论多么丑陋可耻,都必须面对它。

世界是很宽广的,比你想象得宽广得多。

这是三藏山先生对自己的徒弟、助手所说的话。他是一位很有创作天分同时也非常努力的漫画家。在最终话中,他的作品《DRAGON激流》终于获得了漫画大奖。在记者发布会(还是庆功宴)之类的台上,他亲口宣布不再画这一个系列的漫画了。当所有人都觉得他要引退的时候,他突然宣布了一个更重磅的消息:他要开始画全新的漫画,并且是在场所有年轻漫画家没办法画出来的作品——好一个老当益壮的具有活力的激进派啊!一直拥有着梦想,一直在实现梦想,这样的人生好不快活!

还有其他几位漫画家的人生,都有各自的精彩和黯淡。没有碰到伯乐于是努力了二十来年依然还是助手在四十岁的时候终于放弃当漫画家的梦想回老家谋生的沼田先生,年轻时画过非常著名的漫画在妻子走了之后变得穷困潦倒整日酗酒的xx先生,非常以自我为中心的天才漫画家中田先生,放弃其他正经而稳定的工作决定当职业漫画家的毕业生,沉迷女色但在漫画方面毫不懈怠不轻易认输的高X先生……

在这些人的身上,我都深深地感受到了他们为了梦想努力拼搏的冲劲和韧劲,让人由衷感叹道“啊,有梦想真好!”,“为了梦想而努力真好!”“为了梦想而工作真好!”

在前段日子新工作的培训中,我仿佛重新找到了自己的目标,和一群将来的同事并肩奋战,拼到眼里只剩下那个目标。再回过头来二刷这部剧,心中的感触和共鸣就加深了一层。

你是为了什么而工作呢?当工作枯燥无聊没有任何意义的时候,你会做什么选择呢?你是要变成工作的奴隶还是做主宰它的支配者?你要如何平衡工作、家庭和生活之间的关系呢?

我想,等自己再工作几年,一定要再来看看这部剧。希望那时候的自己还可以像剧里的小熊那样:

某天,心情低落的时候, 迷失方向的时候,就会想起这天的事,有很多心灵颤动的瞬间。为了某人而工作,为了自己而工作,为了任何事物都无所谓。只要有人行动起来,世界就会发生改变,这一步也会改变某个人。每天都会继续下去,今天还会活下去。

2017の17w

发表于 2017-04-27

离本科毕业还有64天。
2017年的第17周的周四。

最近蛮累的。几乎连续十天没有好好吃饭,起早摸黑,废寝忘食。尤其上一周,边参加培训回学校还要去实验室做实验。还好自己够机智够优秀,可以说是花了比较少的练习时间,但学习能力很强,或者说在这方面的天分很好——可以说是 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可萌可御。声音的音域也很宽。

所以确实觉得这个世界上是有 “天赋” 这种东西的存在的,至少有兴趣的倾向性。小时候听过太多鸡汤,经常被老师们的善意的谎言所鼓励,还真以为大家的智商都一样呢。就算大家的智商平均水平都一样,那也总有擅长的方面和薄弱的方面吧——虽然不否认有那种全才,干什么都很厉害都能出类拔萃。

所以昨天在知乎上看到一句话,关于天赋和努力的关系, 天赋决定你的上限,努力决定你的下限。

所以,就看你想不想做一个winner还是说甘心当一个loser了。

有时候会觉得自己是一个临场发挥超棒的选手,很少出现失误或因为太紧张而失常的情况——在自己很有信心且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相信自己可以胜出的战场上。

就比如像今天这样的考核。说实话我觉得自己比别的选手练习的时间和遍数都要少,但自认发挥得还算可以。当然要感谢老天爷让我抽到了相对容易的题目,非常幸运。

我想接下来会有更大更多的挑战等着我,而完成了这一个小目标之后,还有更多更重要的小目标等着我去完成。

要加油。更加更加。

你好哇 王小波

发表于 2017-04-11

你好哇,王小波。

借用你给李银河女士写的情书里的开头语,斗胆在您走了20年之久的日子写这样一封信给您。

是怎么样听说您的名字的呢?印象中好像是看到知乎上的一个回答,引用了您的一句情话, “真的,单单你的名字,就够我爱一世的了。” 正是您写给李银河女士的。哇,真是好浪漫。

于是,开始去了解您,看了一些您的书。在学校图书馆看 《黄金时代》 的时候,里面的描写让我并不能不害臊地读下去。所以,只看了几页就没继续了。只留下那段好多人都知道的话: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第一次看到的时候好像还不满21岁,而现在的自己已经22岁有余了。对于您说的“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似乎还没有深刻领悟,还好,还好。希望再十年之后的自己依然拥有好奇,怀抱信念,充满热情。您知道罗曼·罗兰不是也有说过,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

除了《黄金时代》,还有 《白银时代》《青铜时代》 (不好意思我都还没拜读过)——另外还想说,在我们这个时代,有个叫郭敬明的作家商人(现在基本上已经不写书了),也出过三本《小时代》书籍,和您的书当然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相比您的小说,我更喜欢您写的杂文—— 《沉默的大多数》《思维的乐趣》《我的精神家园》 等都是我看过两遍以上的作品了。

现在在上大四的我上学期就去图书馆借了好多您的书过来看,包括 《大学四年级》 以及一些文集。对于您写的 《红拂夜奔》《未来世界》《似水流年》《地久天长》 都有印象,但由于我不常看剧本类的文字,因此书中的 《东宫·西宫》 等我就没仔细看了。

读了这么些您的文字之后,我觉得您有在践行您书中所写的 要做个有趣的人 ,也不愧李银河女士在您走后发表的悼念文中,将您比作 行吟诗人·浪漫骑士·自由思想者 。倒没有具体去了解过您的生平,只是粗略地知道您爱好写作,会写代码,去美国念的硕士,曾在中国人大和北大担任老师。您书中常常说起 卡尔维诺、罗素等人 ,也曾在文章中提到 “司汤达的墓志铭:写过,爱过,活过” ,希望自己也能写下这样的墓志铭——您当然已经做到了。

前些天又重温了您写给李银河女士的书信集—— 《爱你就像爱生命》 ,大概是第三次读了。里面依然有好多文字让我感动、惊喜、思考,想着“原来情书也可以写得这么有深度啊”,相比朱生豪先生的,我是更欣赏您的文字一些。

喜欢您写的这首诗, “你是我的战友 因此我想念你 当我跨过沉沦的一切 向着永恒开战的时候 你是我的军旗
”
。

您还说您小时候简直狂妄,有着 “对平庸生活的狂怒,一种不甘没落的决心”。

您觉得自己和李银河女士有很多相像的地方,但又有不同之处,可是您说 “我只希望我们的灵魂可以互通,像一个两倍大的共同体”。

您对自己有着清楚的认知,说 “我的灵魂里有很多地方玩世不恭,对人傲慢无礼,但是它有一个核心,这个核心害怕黑暗,柔弱得像绵羊一样。只有顶平等的友爱才能使它得到安慰。你对我是属于这个核心的。” 可见李银河女士对您来说有多重要。而在您看来,平等的关系是一段稳定的感情的基础和保障。

之前看过一个访问,说“为什么您的文章没有被选录进中小学生的语文教科书?”,我想一定是您的文笔过于随性,思想过于自由,为人“过于正常”吧(张家玮这么评论您)。而每到4月11日这一天,各路媒体各大公众号都纷纷发文来表示对您的悼念,“王小波热”余烬未了。于我而言,您对待人生的态度,选择生活的方式,对于自我价值和精神思想的认知和考量,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的为人处事以及看待问题的角度。

您在 《工作与人生》 一文中说道,最好不要有别人去写作,因为那是和您抢饭碗。那么真是不好意思,把您视作偶像和导师的我也喜欢写东西。虽然现在的自己还写不出非常棒的文字,也可能没有机会可以像您一样出书,人走之后还能留下好文字让后人反复品读。在我们这个时代,人人都可以是作者,但是要成为作家还是有一定难度。写作的门槛很低,但是要写出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或者是有趣的东西就需要积累、沉淀和练习吧。

摘录过很多您写的文字,就不一一在这里和您赘述了。

非常喜欢您在年终总结里写的那句,“虽然人生在世会有种种不如意,但你仍可以在幸福与不幸中作选择。”

也希望自己和身边的人,现在 “我们都活着” ,将来 “我们都活过”。

最后,还是借用您的那句话来表达我对您的一点仰慕之情:“不管我本人多么平庸,我总觉得我对你的爱很美。”

愿您安稳长眠。

实验报告|三天不刷朋友圈

发表于 2017-04-08
- 实验主体: Sun同学
- 实验目的:探究三天不刷朋友圈对自己生活造成的影响以及在这一改变过程中的感受
- 实验对象:Moments in Wechat 6.5.6
- 实验时间:2017年4月5日18点左右至2017年4月8日18点左右
- 实验历程及分析讨论:
前期背景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朋友圈的呢?或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频繁刷朋友圈的呢?

注册微信的日子好像是13年某一天,刚进大学的时候吧。军训的时候开始用的。朋友圈大概是在15年下半年也就是大三上快结束时开始频繁使用——这里的“频繁使用”意思是每天都会发朋友圈每天都会定时看朋友圈。

在这之前,基本都在用QQ空间——基本也是每天都会发动态和看动态,虽然现在已经开始使用TIM,和QQ空间再见了。去回顾以前的自己发的说说的时候,常常会想笑——曾经的自己怎么那么天真可爱肆无忌惮,时而文艺时而逗比。 然后再看再看(就把我喝掉!)眼角也会莫名其妙出现泪滴。有时间可以把自己发过的QQ空间动态做个整理了。

大概比较注重 生活的仪式感 ,所以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生日啦,什么节气节日啦,参加了什么活动啦,去了什么地方啦,完成了什么事情啦,看了什么电影刷完了什么剧或动漫啦,看到了什么美景绿树红花蓝天白云啦……总之,超级多,发的频率很高。 敏感于周遭的几乎每一个小变化,包括天气、天色,四季变换,人来人往。 同时,还有 热爱分享好东西,包括但不限于好音乐。 如果要说缺少什么的话,可能是很少的美食照片和更少的自拍照吧。

其实早一些时候是更喜欢用QQ空间的,不习惯用朋友圈。后来QQ空间也出了私密模式,但要继续用回去好像又不怎么适应了。 (所以习惯真的是太可怕的东西!) 然后朋友们也用的越来越少,大部分人都去朋友圈了。

于是,从几天刷一次朋友圈到一天刷一次到一天刷两三次,然后发现工作的时候闲下来了就点开看看—— 可以说是非常碎片化了!

于是,点赞的评论的潜水的依然不停露脸一天好几条的,各种人设都出现了。

于是,发的时候再也不是肆无忌惮了,虽然还是有吐槽和段子。想到很多话却也懒得说了。开始觉得“自我暴露”是麻烦又危险的事,这是否也是一种成长呢。

经历过的事情,记录下来的感动,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有最初的真心和最真的自我 ——这或许是一直到现在都还在每天更朋友圈的理由之一?所以有时候也会好奇那些从来不发朋友圈或者一年都不到十条的人都是通过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大概不想说或有专门的人会倾听吧,抑或者只是懒吧。

实验过程

在Disable Moments的三天里,自己依然有发朋友圈——算是作为和世界的一点小小连结。然后好像把之前刷朋友圈的时间用来看书和刷其他app——算是以非常快的速度两天内看完了一本书。

出现过两次想打开朋友圈看看的冲动——第一次在4月7日晚上,第二次在4月8日早上。

于是,在4月8日17点47分,重新开启朋友圈。

看到的第一条是同专业同学发的“懂设计的试剂商”,附上了其打开了有拉环的试剂瓶的盖子的小视频(ps:试剂瓶上标着二氯甲烷。)

然后成功引起注意的按序分别是:++知乎链接“长得显小都经历过哪些有意思的事?/坐着网红地铁 去看五月天(配图网易云音乐杭港地铁一号线)/福山雅治的《最爱》音乐分享(日版嫌疑犯X的献身电影片尾曲)/《人民的名义》相关推文/上海奥迪国际赛车场/西溪湿地碰到王俊凯(tfboys队长)等人拍摄综艺节目/教吉他的师父发的翻唱视频/同专业妹子发的“关于自我与抉择”相关的话/2017浙大集体婚礼推文/ldd生日例行票圈/攻壳机动队电影评价相关的话/sw宝宝的手工作品/《人为什么会陷入“如果你不主动找我,就算我想跟你说话我也不主动找你”的模式?》推文++

刷完三天的票圈,历时将近一小时。当然其中有出现网速原因刷不出来而等待的现象。

结果分析

如果把这一小时平均到三天,那么也就是每天二十分钟的样子——好像也不是很费时间嘛,可能是因为微信好友本来就不多吧。

那么要说“三天不刷朋友圈对自己生活造成的影响”:好像还真没什么太大影响——可能是时间周期不够长。

“在这一过程中的感受”:中间有过想要重新开启的冲动,不过都克制住了。有出现自己好像和周围的人隔离了的心情,但没有太严重。

讨论

其实在去年的某几天也有过“关闭朋友圈”的举动,但好像没有坚持几天。前段日子发现有个知己在Wechat 6.5.5版本关闭了朋友圈——即显示“该朋友已关闭朋友圈”,看不到之前发的所有动态,而不是6.5.6版本的关闭了之后自己还能发。不敢擅自揣测这样的人的心态,可能是自己并不care别人的生活同时自己也有表达的通道。不过倒让人害怕去打扰,因为仿佛在说“leave me alone”。

“三天不刷朋友圈”对一些人来说可能根本不是问题,而对另一些人来说简直impossible吧。接下来可能还会继续这样的实验,尝试改变,探究未知。另外也蛮希望和外界更多一些连结的。

《东京女子图鉴》

发表于 2017-04-03

每次写评论的时候取题目都让我觉得很苦恼,因为确定不好自己写的东西的主题,所以有时候干脆就拿电影名字或剧名作为文章题目——但其实这是一种非常unprofessional的做法。为了让自己能够变得更接近于professional一点,还是决定以后写评论必须好好取题目,避免那种通篇无主题只是自己的吐槽的评论文。

东京。Tokyo。听起来就是闪闪发光的词啊。和New York、Paris一样,Tokyo这座城市是让人们向往的。无论是日本本国人民还是他国到日本观光的,都会有想要去东京的冲动——更是把登上东京塔当做去过日本的勋章。在之前看过的晨间剧《海女》中,桥本爱饰演的角色就是把去东京当偶像当做自己的梦想。本剧的女主角也同样,“想要成为让别人羡慕的人”。

于是,她离开家乡,独自一人到东京打拼。整整二十年的岁月中,她从一个稚气未脱带着乡音的少女变成了离过两次婚和多个男子发生过关系的女强人。(这样的描述似乎还不能准确地刻画出女主角的变化)

具体而言,从长发到短发,从穿不起名牌到可以包养小白脸,从在家吃葱油拌面到去各种高级餐厅消费……种种迹象,早已表明女主一步一步地和这座欲望都市里的其他女性一样,变得世俗、势利和虚荣。攀比、嫉妒、不择手段,为了和其他人平起平坐,为了不落后于城市快速的步伐,为了成为让别人羡慕的人,于是不停地同化自己,让自己变成标准的都市女人。

在第二任丈夫掉进公司的后辈设下的圈套,提出离婚的时候,女主早已没有当年小女生的那种惊慌失措,而是非常镇静地优雅地慢慢问丈夫事情的经过,最后居然还说出了祝福的话——果真是成熟女人的典范呐。成熟的人就再也不会为一点感情上的事情情绪起伏很大,而是跟没事人一样,因为心已经麻木,死了的心还能再复活吗。

在签下离婚协议书的那一刻,女主终于哭了。

这眼泪,是成长的伤痛,也是成熟的代价。

看完整部剧,其实对自己而言,是有一定的启示和警醒作用的。你要过怎么样的生活。你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你要去哪里奋斗和生活。这些都是摆在每个人生命中的课题。东京这样的大城市,就好像天朝的北上广深,处于这样的城市工作生活,没理由不焦虑、紧张和拼命。因为你一旦松懈,一个不留神就会被别人挤下岸去说不定还再也上不来了。走在汹涌的人潮中,和几百个人一起挤上地铁的时候,以快走如跑的速度往前奔的时候,你会发现,诶好像有些差距是你怎么追也追不上的——就像女主在最后一集中说,某某女性早已有了怎么样的男朋友有了怎么样的大房子。

社会阶层和贫富差距从来没有消失过,甚至可以说,在近几年反而更加严重。不管是在剧中还是现实,不管是在日本还是中国,金钱和欲望从来没有被轻视过。在所有人都往前奔去,在时代的汹涌潮流中,还有多少人能够守住初心,坚持自己的信仰,不被外界的纷扰所影响。

很难吧。确实很难。

中国当代社会崇尚儒家而非道家,鼓励入世而非出世,鼓吹创业而非肄业。每个人都很急,整个时代就很快速、浮躁和膨胀。只希望自己身处这样的大数据信息时代稍微保有一些自己的原则和一方小天地吧。

中间思路断了于是不知道写了点什么

部分台词引用
  • 问高中时候的女主将来想要做什么,她这样回答:

    平凡地活着就好了吧,不用担心老年生活地过着。

  • 女主问某男性好友“男人都喜欢怎么样的女人”

    一无所有的女人,没有自己的梦想,也没有理想,只是天真烂漫地支持他的梦想的女人。

(这里典型的大男子主义好吗

  • 女主去面试的时候被问道兴趣爱好,回答说“观赏电影”

    面试官说,观赏电影?就等于没有爱好呢。

(我仿佛受到了一万点暴击

  • 工作上犯错误了,上司这样对女主说道:

    但是啊,我现在给你的薪水,是给能轻松做好这点事的人发的,那你不好好干的话,不就是薪水小偷吗?不是要你努力,说着什么努力只要自己努力了即使没有做到,也能被原谅,只是在撒娇而已。重要的是成果,没有成果的话,努力还有什么意义。

(成人世界的法则。千万不要再相信什么毒鸡汤了好吗。现实没有童话故事。

  • 女主成功后接受采访时这样回答:

    就是能够相信并遵循自己的价值观生活。

(一万个同意和点赞啊。成功的人生只有一种,那就是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

  • 女主的朋友回答什么是“理想的结婚对象”

    所谓理想的结婚对象,他自身不必很有魅力,而是会用心支持妻子想做的事的男人。

  • 女主和最后走到一起的男友吃饭时聊天,男友这么说:

    不过大家都各有各的苦,毕竟是人嘛。

(就是这个道理,王菲在《开到荼靡》中唱“一个一个一个人,谁比谁容易”,人生本就有各种各样的烦恼和难题,不用去羡慕他人,也不用去同情他人。“不必张扬,也不必自贬”。做好自己,无愧于心,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就行了嘛。

  • 最后一集中女主的独白

    小小的幸福,那时觉得这样的幸福太渺小而感到悲哀,于是放手了。现在已经懂得这样的小幸福多么得来不易。至今为止所发生的每一件事,大概都是为了重新认识这个道理而绕的远路吧。

以上。

新社养成异闻录(五)

发表于 2017-04-03

开始的开始 我们都是孩子 最后的最后 渴望变成天使
歌谣的歌谣 藏着童话的影子 孩子的孩子 该要飞往哪去

昨天随机听到这首《北京东路的日子》,想起第一次听说这首歌还是大一军训时有个男生上台去唱歌介绍的。一晃眼,竟已临近大学毕业。

在毕设开题答辩结束又开始新一轮的实验中,三月终于走到了尽头。

头发长到可以扎起半丸子头了,再不久就能扎起马尾辫了吧。不过这也是个尴尬期,每天早上起来的时候就发现头发和前一晚睡觉时候的发型不一样,出门前纠结要不要把头发扎起来,其实扎起来更清爽但也需要时间适应新形象。改变是件不容易的事情,需要勇气迈出第一步以及接受它所带来的后果。 还好最近的天气还不怎么热,所以头发长到脖子处了,遮住耳朵也不觉得热。非常喜欢春风拂过时候的感觉,飘到脸上的胡乱飞舞的黑发让人感到很自在。

穿着粉红色连帽卫衣和牛仔背带裤走过樱花树下,看到穿着硕士服的毕业生们正在拍照留念,毕业的离愁别绪突然又重新酝酿起来。随风飘落的樱花,让人想起不久前三刷了的《秒速五厘米》,里面明里对贵树讲说,「来年も一緒に桜見れるといいね」(明年也能一起看樱花就好了)。现在说了再见的人不知道是否还有机会再见。

朋友们有考研成功的也有运气不好失利的,有拿到心仪的offer选择晒和不晒的。每个人应该都做好了自己的选择。很多时候,迷茫一点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作出决定后开始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迷茫或许意味着对现状不满,想要做出改变,想要逃离当下的处境,找到一个新的自己。于是,尽可能多地去尝试不一样的事情,找到自己热爱的点在哪里。

有时候听到office或者lab里有人抱怨,可是眼下的生活都是自己的选择不是吗。自己选的路跪着也要走完——就像是对自己本科毕业的交代。做完实验的时候会想啊又为人类健康做出了一点微薄的贡献,但还是觉得征途该是星辰大海才对。C同学从这学期开学做到上周刚结束的实验因为对照组出了问题,大概是要重做了。整整一个月的实验哦。某师姐也因为重复不出来预实验的结果反反复复做了好几批次的实验。今天更是凑巧地碰到了课题组延毕了蛮久的博士大师哥,不知道他的毕业论文怎么样了,工作找好了吗。三十几岁了还住在学校里可能还需要父母养着不知道他心里什么感受。

找工作的时候有人问起为什么不读研了,或者是为什么当初没有转专业之类的问题。可能是叛逆期来得有点晚,所以大学期间变得自我而随性,更多时候听从内心的声音而不是循规蹈矩。不读研可能只是暂时性的。当初没有转专业的原因相对比较复杂,熬到现在也算是对自己的一种挑战,因为其实明知道自己不擅长理工科却还要逞能去看看自己的局限性到底在哪——虽然并没有觉得自己的逻辑能力在专业知识学习上有多大的提高,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算是培养和提高了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以及克服心理上的障碍敢于去接触那些以前觉得一辈子都不可能碰的生物。

所以,人生呐,真是不可预料。高中时信誓旦旦说这辈子都不要再学化学了,命运却仿佛开玩笑地让自己整个大学都在和化学试剂打交道。学药物化学背一百多个化学式化学结构的时候真的就想快让我解脱吧,让我去背离骚吧。当初的怯懦和轻狂正是导致如今备受劫难的主要原因——所以说自食苦果也没什么不对。只是吸取教训,不想之后的人生也在痛苦和挣扎中度过。 疼痛无法避免,磨难却可以选择。

之前和一个学妹聊起来对于未来的迷茫,发现有类似的困惑。就是她很确定自己不适合不喜欢也不擅长现在这条路,但不确定不走这条路的话该往哪一个方向走呢。有太多选择有时候也不是好事,看起来是无限但实际上又是空集。因为再选一条其他的路走的话,依然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

喜欢做的事,适合做的事,擅长做的事,社会认可且回报率高的事。这些选项里总该有一个是将来从事的工作所具备的条件吧。如果把梦想变成现实可能不是那么美好,如果把爱好当成工作也会失去兴趣——可是还是应该努力和自己喜欢的至少是可调节心态范围内的事情在一起吧。想不清楚的时候就多去尝试做做看,尽全力之后发现依然做不好或者没办法让自己开心起来的话那就放弃吧。

人不是树,该挪的时候还得挪。

新社养成异闻录(四)

发表于 2017-04-03

又是一个凄风冷雨的鬼天气。杭州城的春天一下起雨来就是寒意袭人。

经过差不多三遍的修改终于完成了毕设开题答辩的ppt,以absolutely professional的精神发给了导师,自认为从美观度、专业性、逻辑性以及细节上都没有问题,听到老师的赞许后简直是跳着出的办公室。

前几天给许久没怎么联系的知己寄明信片,谈到自己最近对于现实的无奈以及未来的迷茫,甚至是开始怀疑当初信誓旦旦觉得不会后悔的选择。

距离大学毕业一百天的日子,想着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才行,或者是接下来的一百天可以做点什么呢。记得刚入学时候的学生手册后面有来浙大必做的一百件事,虽然现在早就不记得是哪些了,那本手册也在当年搬寝室的时候当成废书处理了。

有时候会想,为什么生活需要仪式感,为什么人生需要阶段性,为什么生命中需要各种各样的纪念日。在时间飞快流逝的岁月中,好像正因为有了这些才让我们的生活具有节奏感,就像一首长长的乐曲,有高潮也有低谷,有独奏也有合唱,有紧凑的激烈的节拍也有舒缓的悠长的乐章。而唯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算是完整的、丰富的、充满灵性的。

一成不变的日子过下去倒也没有太大问题。如果一个人脱离这个社会,愿意一个人活在自己的世界,那么一直孤独地生活下去,没有什么不行。只是,因为正是处在社会这样子的熔炉中,每个人都逃不过被拷问、被比较、被质疑。

2017の13w

发表于 2017-03-25

隔好久才又来写一篇一周总结。

蛮特别的一周
这个周三是距离大学毕业刚好100天的日子。本来打算着应该在这最后的一百天里干点什么,搞点事情,但也想不出什么馊主意。只是在那天实习回校的公交车上看到有点像wzt的男孩子,心里不禁起了波澜。晚上的时候思前想后终于还是把十天前写好的邮件发给了他。也不管他会不会看啦,总之我已经完成了自己的课题,他看或不看是他的课题——这是前段日子看的书《被讨厌的勇气》阿德勒心理学中所讲到的道理。

周五完成了本科毕设的开题答辩,虽然有点小缺陷,但还是让自己重振了信心。因为我发现身边的有些人就像“扶不起的阿斗”,再怎么挣扎也就是咸鱼了。另外,在答辩会上也有学到为人处事的道理,比如学会谦逊没有什么不对。前室友一直以来都是那样清高孤傲的人,从入学的那一天起,直到现在,还是没有一丝改变,没有一点成长。我不禁为她感到唏嘘。答辩会的那天,她依旧显示出一副相当professional的样子,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明白,以一种蔑视现场所有人包括老师的姿态展示自己的ppt。可惜的是,我真的没有觉得她的ppt做得有多好,她的讲解有多吸引人——反而是ppt上字太多,而且不够美观,所有的内容堆在一起,让人看不进去,抓不到重点;讲述的过程更是让人觉得完全是在念ppt上的文字,没能让我集中精神去听她讲,非常犯困。最后老师的点评也说希望她在讲述的过程中可以抬起头来和听众有所交流。

我倒不是说我前室友有什么不好,论成绩她也是可以保研的人,论专业性我一直以来都觉得她比我们专业的其他人都来得强。只是,有时候就是有一种让人不舒服的感觉,包括平常和她的交流,总会觉得说好奇怪啊,为什么聊天是以这样的方式啊——她让我想起一部日剧《约会~恋爱究竟是什么呢?》里的女主角,就是那个典型的死板的理科女。她好像总是有意无意地显示出自己的聪明、优秀、博学多识,而这种智慧说实在其实真的会有多大的用处呢。GPA很重要,但并不是一切。成绩优秀的人出了学校大门未必能够在社会上混得好。人说”工作时能力更重要”,我觉得,不光光是“能力”,情商和逆商(EQ&AQ)真的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其实蛮担心像前室友这样的性格以后要怎么去社会上生存。

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也不要以为别人都是傻子。“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要以为自己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就可以眼睛长在头顶上,可以说,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一旦迈出校门,都是牙牙学语蹒跚学步的婴儿。名校光环一旦褪去,再光辉的成就也只留在过去。

当年考驾照的时候和教练的一些接触和聊天,都让我觉得他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很多话确实说得有理,比如还有蛮多Uber司机等,都是非常有经验的过来人。“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些人的学历、智商或者读过的书或许远远没有你多,但是多年的社会经验和工作经历都足以教会你很多道理。所以我不是很能理解为什么有的人会坚持要去读博士,博士读出来之后又能干嘛——当然每个人的追求都不同。

最近的实习经历也让我差不多能体会到这样的道理。到了公司后,没有人管你是哪所大学毕业的,或许你的大学是可以让你有更大的几率加入这家公司,一旦被录用之后,那么你就是新人,你就得从零学起,你就得虚心向你的上司你的前辈请教,做事就得认真负责尽量减少错误,犯错了就要低头道歉而不是找借口,不要觉得自己是名校毕业就有什么了不起。人家在这份工作上干得比你久,业绩比你好,你就得心服口服,坦然接受。

我觉得很多时候,学校是把评价一个人的标准窄化了——很多时候只看成绩,GPA高的人好像就有权发言。然而在社会里没有这些考试,很多题目没有标准答案,最终还是得看自己做人怎么做。

实习的时候还是会有些犹豫和迷茫,也犯过一些疏漏,觉得自己什么都干不好的感觉时而涌现。另一方面,也在考虑要不要准备考研试试。不过也有超级有成就感的时候——比如周五晚上的答疑,当把自己的智慧传授给学生的时候,当学生经过自己的点播就顺利做出题目的时候,突然觉得哇,自己还是很棒啊。可能这就是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所带来的喜悦感吧。

《问题餐厅》里说:想从事一份好工作,想感受悸动,想与能够让我激动兴奋,甚至忘却呼吸的瞬间相遇。所谓人生,必定不是地位、名誉抑或金钱,我觉得决定人生的要素,是心是否真正跳动。

三月份也接近尾声了。今年学校的樱花好像开得格外晚。上上周的周三重看了《秒速五厘米》,心境到底有所不同。

如果四月到了,那么又可以看《四月是你的谎言》以及《四月物语》了。

  • 开始跑步和跳绳和压腿和仰卧起坐吧
  • 更努力地学英语日语看书和写文吧
  • 更用心地听音乐看电影刷剧品综艺吧
  • 好好吃饭不宅寝室多去图书馆吧
  • 期待有缘人
12345
Jamilee

Jamilee

scrisse.amo.visse

47 日志
14 标签
© 2019 Jamilee
由 Hexo 强力驱动
主题 - NexT.Muse
��վ�ܷ�����     ���ǵ���������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