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验主体: Sun同学
- 实验目的:探究三天不刷朋友圈对自己生活造成的影响以及在这一改变过程中的感受
- 实验对象:Moments in Wechat 6.5.6
- 实验时间:2017年4月5日18点左右至2017年4月8日18点左右
- 实验历程及分析讨论:
前期背景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朋友圈的呢?或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频繁刷朋友圈的呢?
注册微信的日子好像是13年某一天,刚进大学的时候吧。军训的时候开始用的。朋友圈大概是在15年下半年也就是大三上快结束时开始频繁使用——这里的“频繁使用”意思是每天都会发朋友圈每天都会定时看朋友圈。
在这之前,基本都在用QQ空间——基本也是每天都会发动态和看动态,虽然现在已经开始使用TIM,和QQ空间再见了。去回顾以前的自己发的说说的时候,常常会想笑——曾经的自己怎么那么天真可爱肆无忌惮,时而文艺时而逗比。 然后再看再看(就把我喝掉!)眼角也会莫名其妙出现泪滴。有时间可以把自己发过的QQ空间动态做个整理了。
大概比较注重 生活的仪式感 ,所以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生日啦,什么节气节日啦,参加了什么活动啦,去了什么地方啦,完成了什么事情啦,看了什么电影刷完了什么剧或动漫啦,看到了什么美景绿树红花蓝天白云啦……总之,超级多,发的频率很高。 敏感于周遭的几乎每一个小变化,包括天气、天色,四季变换,人来人往。 同时,还有 热爱分享好东西,包括但不限于好音乐。 如果要说缺少什么的话,可能是很少的美食照片和更少的自拍照吧。
其实早一些时候是更喜欢用QQ空间的,不习惯用朋友圈。后来QQ空间也出了私密模式,但要继续用回去好像又不怎么适应了。 (所以习惯真的是太可怕的东西!) 然后朋友们也用的越来越少,大部分人都去朋友圈了。
于是,从几天刷一次朋友圈到一天刷一次到一天刷两三次,然后发现工作的时候闲下来了就点开看看—— 可以说是非常碎片化了!
于是,点赞的评论的潜水的依然不停露脸一天好几条的,各种人设都出现了。
于是,发的时候再也不是肆无忌惮了,虽然还是有吐槽和段子。想到很多话却也懒得说了。开始觉得“自我暴露”是麻烦又危险的事,这是否也是一种成长呢。
经历过的事情,记录下来的感动,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有最初的真心和最真的自我 ——这或许是一直到现在都还在每天更朋友圈的理由之一?所以有时候也会好奇那些从来不发朋友圈或者一年都不到十条的人都是通过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大概不想说或有专门的人会倾听吧,抑或者只是懒吧。
实验过程
在Disable Moments的三天里,自己依然有发朋友圈——算是作为和世界的一点小小连结。然后好像把之前刷朋友圈的时间用来看书和刷其他app——算是以非常快的速度两天内看完了一本书。
出现过两次想打开朋友圈看看的冲动——第一次在4月7日晚上,第二次在4月8日早上。
于是,在4月8日17点47分,重新开启朋友圈。
看到的第一条是同专业同学发的“懂设计的试剂商”,附上了其打开了有拉环的试剂瓶的盖子的小视频(ps:试剂瓶上标着二氯甲烷。)
然后成功引起注意的按序分别是:++知乎链接“长得显小都经历过哪些有意思的事?/坐着网红地铁 去看五月天(配图网易云音乐杭港地铁一号线)/福山雅治的《最爱》音乐分享(日版嫌疑犯X的献身电影片尾曲)/《人民的名义》相关推文/上海奥迪国际赛车场/西溪湿地碰到王俊凯(tfboys队长)等人拍摄综艺节目/教吉他的师父发的翻唱视频/同专业妹子发的“关于自我与抉择”相关的话/2017浙大集体婚礼推文/ldd生日例行票圈/攻壳机动队电影评价相关的话/sw宝宝的手工作品/《人为什么会陷入“如果你不主动找我,就算我想跟你说话我也不主动找你”的模式?》推文++
刷完三天的票圈,历时将近一小时。当然其中有出现网速原因刷不出来而等待的现象。
结果分析
如果把这一小时平均到三天,那么也就是每天二十分钟的样子——好像也不是很费时间嘛,可能是因为微信好友本来就不多吧。
那么要说“三天不刷朋友圈对自己生活造成的影响”:好像还真没什么太大影响——可能是时间周期不够长。
“在这一过程中的感受”:中间有过想要重新开启的冲动,不过都克制住了。有出现自己好像和周围的人隔离了的心情,但没有太严重。
讨论
其实在去年的某几天也有过“关闭朋友圈”的举动,但好像没有坚持几天。前段日子发现有个知己在Wechat 6.5.5版本关闭了朋友圈——即显示“该朋友已关闭朋友圈”,看不到之前发的所有动态,而不是6.5.6版本的关闭了之后自己还能发。不敢擅自揣测这样的人的心态,可能是自己并不care别人的生活同时自己也有表达的通道。不过倒让人害怕去打扰,因为仿佛在说“leave me alone”。
“三天不刷朋友圈”对一些人来说可能根本不是问题,而对另一些人来说简直impossible吧。接下来可能还会继续这样的实验,尝试改变,探究未知。另外也蛮希望和外界更多一些连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