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好久才又来写一篇一周总结。
蛮特别的一周
这个周三是距离大学毕业刚好100天的日子。本来打算着应该在这最后的一百天里干点什么,搞点事情,但也想不出什么馊主意。只是在那天实习回校的公交车上看到有点像wzt的男孩子,心里不禁起了波澜。晚上的时候思前想后终于还是把十天前写好的邮件发给了他。也不管他会不会看啦,总之我已经完成了自己的课题,他看或不看是他的课题——这是前段日子看的书《被讨厌的勇气》阿德勒心理学中所讲到的道理。
周五完成了本科毕设的开题答辩,虽然有点小缺陷,但还是让自己重振了信心。因为我发现身边的有些人就像“扶不起的阿斗”,再怎么挣扎也就是咸鱼了。另外,在答辩会上也有学到为人处事的道理,比如学会谦逊没有什么不对。前室友一直以来都是那样清高孤傲的人,从入学的那一天起,直到现在,还是没有一丝改变,没有一点成长。我不禁为她感到唏嘘。答辩会的那天,她依旧显示出一副相当professional的样子,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明白,以一种蔑视现场所有人包括老师的姿态展示自己的ppt。可惜的是,我真的没有觉得她的ppt做得有多好,她的讲解有多吸引人——反而是ppt上字太多,而且不够美观,所有的内容堆在一起,让人看不进去,抓不到重点;讲述的过程更是让人觉得完全是在念ppt上的文字,没能让我集中精神去听她讲,非常犯困。最后老师的点评也说希望她在讲述的过程中可以抬起头来和听众有所交流。
我倒不是说我前室友有什么不好,论成绩她也是可以保研的人,论专业性我一直以来都觉得她比我们专业的其他人都来得强。只是,有时候就是有一种让人不舒服的感觉,包括平常和她的交流,总会觉得说好奇怪啊,为什么聊天是以这样的方式啊——她让我想起一部日剧《约会~恋爱究竟是什么呢?》里的女主角,就是那个典型的死板的理科女。她好像总是有意无意地显示出自己的聪明、优秀、博学多识,而这种智慧说实在其实真的会有多大的用处呢。GPA很重要,但并不是一切。成绩优秀的人出了学校大门未必能够在社会上混得好。人说”工作时能力更重要”,我觉得,不光光是“能力”,情商和逆商(EQ&AQ)真的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其实蛮担心像前室友这样的性格以后要怎么去社会上生存。
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也不要以为别人都是傻子。“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要以为自己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就可以眼睛长在头顶上,可以说,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一旦迈出校门,都是牙牙学语蹒跚学步的婴儿。名校光环一旦褪去,再光辉的成就也只留在过去。
当年考驾照的时候和教练的一些接触和聊天,都让我觉得他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很多话确实说得有理,比如还有蛮多Uber司机等,都是非常有经验的过来人。“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些人的学历、智商或者读过的书或许远远没有你多,但是多年的社会经验和工作经历都足以教会你很多道理。所以我不是很能理解为什么有的人会坚持要去读博士,博士读出来之后又能干嘛——当然每个人的追求都不同。
最近的实习经历也让我差不多能体会到这样的道理。到了公司后,没有人管你是哪所大学毕业的,或许你的大学是可以让你有更大的几率加入这家公司,一旦被录用之后,那么你就是新人,你就得从零学起,你就得虚心向你的上司你的前辈请教,做事就得认真负责尽量减少错误,犯错了就要低头道歉而不是找借口,不要觉得自己是名校毕业就有什么了不起。人家在这份工作上干得比你久,业绩比你好,你就得心服口服,坦然接受。
我觉得很多时候,学校是把评价一个人的标准窄化了——很多时候只看成绩,GPA高的人好像就有权发言。然而在社会里没有这些考试,很多题目没有标准答案,最终还是得看自己做人怎么做。
实习的时候还是会有些犹豫和迷茫,也犯过一些疏漏,觉得自己什么都干不好的感觉时而涌现。另一方面,也在考虑要不要准备考研试试。不过也有超级有成就感的时候——比如周五晚上的答疑,当把自己的智慧传授给学生的时候,当学生经过自己的点播就顺利做出题目的时候,突然觉得哇,自己还是很棒啊。可能这就是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所带来的喜悦感吧。
《问题餐厅》里说:想从事一份好工作,想感受悸动,想与能够让我激动兴奋,甚至忘却呼吸的瞬间相遇。所谓人生,必定不是地位、名誉抑或金钱,我觉得决定人生的要素,是心是否真正跳动。
三月份也接近尾声了。今年学校的樱花好像开得格外晚。上上周的周三重看了《秒速五厘米》,心境到底有所不同。
如果四月到了,那么又可以看《四月是你的谎言》以及《四月物语》了。
- 开始跑步和跳绳和压腿和仰卧起坐吧
- 更努力地学英语日语看书和写文吧
- 更用心地听音乐看电影刷剧品综艺吧
- 好好吃饭不宅寝室多去图书馆吧
- 期待有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