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社养成异闻录(二)

学院研究生复试的日子。

最近一楼不知道在搞什么装潢,全是木板切割机的噪音。停在几十米外的自行车车座上也全是木屑。

从去年12月到现在,几乎每天都在寝室、食堂、学院间来回往返,真正过上了三点一线的日子。有时候会逃离实验室逃离学院,去到图书馆或者西区大草坪呼吸一下不一样的空气,晒晒伴着春风和花香的阳光。

啊可舒服啦。

(好像偏题了)

一个还有两周就要毕业的师哥在office里说看到药分所有好多人在面试,大概三十几个吧,整条走廊都是人。

一个无比耿直的师姐大笑说,哈哈哈又有好多人要入坑了。

(微笑摊手)

之前也是从这个师姐嘴里听说,药剂所之前有一对师哥师姐毕业了之后去医院药房发药了——可不是,研究生毕业了都只能去发药,本科生出去能干吗?卖药大概是最多选择咯。虽说药房发药也不是啥不好的工作,听说工资也有八千左右,听起来可算是轻松加多金的工作了?还稳定,这不就跟公务员一样样的嘛。然后又说,可是啊一个男的去药房发药,可就觉得没前途没颜面。那还有男的去做幼儿教师,去当护士呢。

职业本无高低贵贱之分,全看个人追求和自我选择。至于要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说法,那也是得看这个人够不够要面子了吧。

这学期实验室新来了好多人,不光是多了一个类似于助理研究员的老师——主要管理实验器材、实验经费等,还要帮着上头检查研究生们的实验记录什么的,还多了几个外校保研过来的和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所以呢,办公室自然也就没有做毕设的本科生的位置了。说实话,没有安排位置更好,更自由,不用心惊胆战的,哪天想翘班了还得担心老师会不会突然杀进办公室查看位置上有没有人。

另一个三月毕业的师姐今天在问学校发不发这个月的工资的,然后另一个同时就要毕业的师姐说最后一个月应该没有了吧,又说到导师总是好几个月都不给钱的事情。呵,可不是嘛。读研阶段能拿多少工资啊(虽然李克强总理已经在提出改革方案了可是这不还是得看导师实施起来并没有那么容易啊)

办公室里阴盛阳衰,基本全是师姐。说句刻薄点的话,有几个师姐除了年龄大一点之外真没觉得在逻辑思维和科研能力上有什么提高。上学期有两个师姐被导师在办公室当众“教育”了一番,感觉真是摸不清头脑想不明白自己到底在干什么,也真不知道自己读了个研究生学位有什么意义。

如果说搞科研就是查文献参考别人的模型,然后确定自己的方案,随后进行实验验证(当然这里的实验最少是三次最多是无穷多次)不断重复,运气好的可能就成功了,点背的大概就死在胡同里出不来了。

昨天听耿直师哥汇报搜罗文献的情况,他说,“我看了一下没几篇我感兴趣的”。(偷笑)暗自想着,这不就是实话嘛。你那个肝细胞是什么蓝图那个癌症有几条通路,还有细胞自噬分子测序什么的,说实话并不能成功引起大部分的注意。所以组会也好Journal Club也罢能认认真真坚持听到最后的人真没几个。

说了这么多是废话也好是呓语也罢,只是有时候会想,读一个药学专业的研究生对自身的成长到底有多大意义。当然了,这个成长一定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不读研究生照样也能混得好,甚至会比一些研究生有更强的能力。可是社会上这种招聘要求学历研究生以上是否有失偏颇。难道说研究生比本科生多看了几篇文献多做了两年实验多写了几份实验报告就更有逻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技能了?还真不一定吧。

唉写不下去了。总之自己也是处在迷茫期吧。虽然已经找到工作,但还有犹豫要不要签offer。就像之前和一个学妹聊起来,虽然知道自己不喜欢现在的专业,但也确实不明确自己真正擅长的或者真正喜欢的是什么。会不会一旦进入了另一个领域,以为自己会喜欢会做好的反而也一样没能力。这或许也是我当年没有转专业的理由之一。

好在思前想后倒是终于对自己的认识又加深了一些,也渐渐想清楚今后要走什么样的路。在斟酌选项到作出决策的过程中,谁也无法预言这次的决定究竟是对是错。是非判断都是在之后看到结果了才下的结论,就像考试做选择题的时候总有几个不确定的,但还是瞎蒙乱凑或者仔细衡量过之后,终于还是得选出一个答案。只有在交卷了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选择是对是错,而此时便再也没有修改的机会了——这就是“时间不可逆,未来不可测”的残酷性和现实性。

另外,关于求职的一些想法:
虽然说“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这句话的一个谬论是“如果遍地都是金子的话,那么就毫无差别了”。所以金子得放在土里才会发光。还有一点,万一人家想要的不是金子而是银子或者铜钱呢?

求职过程中,有过很多次这样的感受。虽然985、211高校这样的名牌拿到人才市场去必然是有优势的,但是依然会有很多名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这其实不是他们找不到工作,而是对想要找的工作没有目标或者高不成低不就——容易拿到的offer就会疑惑诶这真的就是我想要的工作吗,自己心心念念想去的岗位则是没办法胜任。所以就容易造成一批名校毕业生哭着喊着说自己找不到工作,然后遭受到普通大学毕业生的鄙夷和嘲笑——因为他们会觉得你们名牌大学毕业的还愁找工作的事?拜托连我都找到工作了好吗!

(微笑摊手)

去年去某教育机构面试的时候,有同校的一个心理学专业的同学,表示和我深有同感。就发现有一些小公司反而不太想要这些名校毕业生,一个是名校出来的学生总是自视甚高要求的起薪就高,二来是名校学生能力强指不定哪天就卷钱跳槽卷铺盖走人了。

所以就会在想,求职的时候还是最看重你应征的职位和自己的能力的匹配度是多少——就和相亲时看两个人各方面的匹配度一样。

唉。一个一个一个人,谁比谁容易。